1)第六百七十八章 颍川陈家_三国新马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颍川郡是个美丽的地方,青山绿水,土地肥沃,虽然经过了黄巾之乱,但是和其他地方的荒凉对比已是繁华热闹不少,而且此处民风淳朴,看往来之人,虽是街井小民,却也是谦恭有礼,一派斯文,不愧是三国时期名士的发源地,算起来,三国的名士十之八九都出自这里。

  颍川郡多是山地,所以颍川书院是倚山而建的,书院坐落在城郊。它原本是颍川豪门荀氏的一座别庄,书院成立后就被捐出来做学堂。

  马超拴马至树桩之上,留亲卫在外等候,只随徐庶一人便信步走入了这所汉末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学院。

  赫赫有名的颍川书院,没有高大的围墙,没有烫金的匾额,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,低矮的围墙刷得雪白,一扉显然年深日久的木门开启着,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红字木匾,上面书着大大的四个字:颍川书院,落款:水镜先生。字体遒劲有力,红与黑相映,红如鲜血,黑如夜空,完美的结合在一起,沉稳而凝重。

  进入大门,走过青石板路,正对着是一间大屋,屋宇方正,青砖砌就,上有雕花瓦当,屋中央是一个大大的香案,香案后悬着孔夫子的画像,黄铜香炉中插着几枝香,袅袅香烟缓缓上升,浙浙散开,穿过旁门,就是读书的地方,矮几上满满都是书卷,坐垫分散四周,造型精美的古琴摆放一边,马超轻轻拨弄了一下琴弦,音色圆润清脆。

  “颍川学院果然文深儒厚,此时不知,此时为何不见一人?”马超纳闷开口,不知偌大的颍川学院,为何如此寂静无声。

  “主公有所不知,颍川学院非比一般学堂。遵从‘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’教学之法,每至炎热夏日,均会有荀家大儒带领弟子赏山观竹,以增感悟。想必此时,某等正好赶了个空吧?”徐庶曾在颍川学院随水镜先生庞德公求过学,因此对颍川学院的风俗作息,知晓不少。

  “司马徽、水镜先生早些年避难于荆州。颍川学院此时,由何位大贤传道解惑?”马超知晓汉末时代,其中两大学院最为著名,一处便是此地的颍川学院,而另一处,自然是荆州学院。

  而两座学院当中,颍川学院更是汉末时期最有名的一所学院。这里曾走出不少‘鬼才’、‘妙才’、‘王佐之才’、‘治世能才’,甚至可以说,颍川学院与大汉王朝的兴亡都有很大的关系,由此使得颍川学院的名声在后世也如日中天。

  当然,并不是说颍川学院财大势雄,能够与中央政府的力量对抗,亦不是说颍川学院里的大能,操纵朝政,只手移换乾坤。而是说颍川学院的学生,生当乱世,风云际会,对于当时几次重大政治事件,均直接参与,甚至还间接影响了汉末士大夫的身份地位、行事风气和政治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t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